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及其周边区域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12月 摄影/陈业伟
最近,甘肃天水的麻辣烫火爆出圈,成为新晋“顶流”。许多游客跋山涉水来到天水,只为品尝那一口传说中的麻辣烫。
其实,除了麻辣烫诱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许多值得探索的历史遗迹。
今天,地理君就带你感受一下天水的内涵~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聊聊你对天水的了解。
麦积山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这里是与“佛”一起欣赏“麦积烟雨”的绝佳位置 麦积山石窟西崖第98窟的立佛 开凿于北魏时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2月 摄影/吴健
从甘肃天水市往东40余公里,很快就到了麦积山。这里集多种“恩宠”于一身——“秦地林泉之冠”,“陇右名山”,位列秦州八景之一的“麦积烟雨”。
有意思的是,麦积山似乎天生就是为开凿石窟准备的。这座由古近纪砂砾岩构成、秦岭西段余脉上的孤峰,历史上就备受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青睐——因为它的形状实在太奇特了,群山之中一座孤峰凸起,形如堆积的麦垛。密如蜂房的历代洞窟,就开凿在险峻的山崖上。
麦积山石窟分为东崖和西崖,其中西崖主要以北魏和西魏开凿的洞窟为主。由于石窟的上层栈道从宋代以来崩塌不通,近世极少修补。而麦积山又处于西秦岭山脉的深处,近代以来交通阻塞,似乎已被世人遗忘。这些反而成了幸事,让麦积山石窟少了很多世间的扰动。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2月 摄影/任世琛
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221个,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等各代塑像以清秀典雅的风格流传至今,堪称中国古代雕塑的珍品。
说起雕塑艺术,麦积山石窟还有一项绝活——“薄肉塑”,这是其他任何石窟都没有的一种雕塑形式。在麦积山石窟第4窟龛帐上,东西向一字排开7幅飞天组图,其中5幅飞天就是用“薄肉塑”完成的。
薄肉塑是一种“绘、塑”结合的表现手法——飞天的面部、手、脚、颈部等身体裸露部分,是采用浅浮塑的方式,而衣服、披帛、臂钏、项圈、手持的乐器以及飞天周身飞旋的流云、花朵等其他部分,则是采用绘画形式。用“薄肉塑”塑造的飞天,既展现出壁画里飞天的那种轻盈、飘逸、灵动,又保持着雕塑一定的体量感,具有肌肤饱满、柔软的质感。
神秘的微笑 图自《中华遗产》2021年3月 图为麦积山西魏第44窟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佛像身着衣裙,线条圆转而飘逸,身形纤细柔美,面容端庄,带有一抹娴静、淡然而典雅的微笑,极具艺术感染力,堪称麦积山石窟造像的代表作。有学者认为,这尊佛像,正是西魏文帝为纪念乙弗氏而修造的。摄影/李文博
放马滩墓群
先秦考古文化的圣地
行走在天水,我们至今仍能看到很多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存,在那里探寻早期秦人那段恢弘壮阔的历史。
放马滩,又名牧马滩,位于天水麦积区。对许多人来讲,这是一个极为陌生的地名,但对考古界来说,放马滩因出土了一张两千多年前的木质地图而闻名。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4月 上图为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之一,这些地图均用墨线绘在4块大小基本相同(长26.7厘米、宽18.1厘米)的松木板上。下图为复原的墨线图。
1986年3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的林场工人在修护林站宿舍时,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墓中出土了4块松木板,木板的正反面共画了7幅地图;令人莞尔的是,林场工人在林场宿舍发现的古墓地图,有一幅正是2200年前当地的“林木资源图”。
如果忽略放马滩地图古老的松木板上因时光所造成的模糊不清,以及古今文字的差异,我们可以这样说:放马滩地图和今天21世纪的地图几乎完全看不出差别。
今天的手绘地图用高空俯瞰的视角描绘地面的水系、道路和城镇居民点,在这些抽象的线条和符号旁附注必要的文字,各元素之间距离、方位力求准确,等等。而这些手法在放马滩地图里已经可以看到端倪。
马家塬遗址
多种文化荟萃于此
2006年出土的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系近年来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先后发掘78座战国晚期墓葬。张家川地处丝路孔道,特殊的地理和生态,造就了马家塬多种文化融合并存的特有面貌。
自2006至2020年的15年间,这里发现精美的金、银、铜、铁、锡、陶、琉璃、玛瑙、绿松石多达上万件,蔚为壮观。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12月 从墓葬上方看3号墓的墓道是十分震撼的(上图)。一般认为髹漆是南方民族的工艺,马家塬车辆上的漆绘(下图)却这样发达,令人惊叹。摄影/王辉 边强
在马家塬墓地发掘之初,参与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等学者就指出,墓地中发现的青铜鼎、甗(yǎn)等礼器,和各类陶制生活用品,都与战国末期的陕西宝鸡、凤翔、咸阳等地出土器物相似。因此,可以判断,马家塬墓地的主体年代,应当处于战国末期至秦代初期,是研究这一时段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
然而,另一方面,马家塬墓地也显露出其独特性:虽然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与战国晚期中原诸国相近的器物,如青铜礼器、髹(xiū)漆的单辀(zhōu)车等,但是众多器物显现出了浓郁的异域色彩。
图自《中华遗产》2023年2月 图为M21出土车迹,其表面装饰有各种几何、动物造型的金银镂空饰件,即是直接受到草原文化影响的产物。摄影/卡拉·蔡
如果说稍显枯燥的礼制让读者难以理解的话,相信那些光彩熠熠的黄金,一定会带给你全新的认知。
马家塬墓葬中发现的金器,主要由黄金首饰和金箔片组成,金首饰包含带钩、耳环、管饰、坠饰等,金箔片则被加工成各种形状,有虎、山羊、龙等,也有三角形、十字形等几何图案。真金不朽,时隔两千多年,这些墓葬中其他随葬品早已被岁月所侵蚀,难以窥见当年的华美,而这些金饰却依然炫目如新。
在中国先秦时代,虽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黄金,并掌握了水平不低的黄金加工技术,但是黄金一直未能成为主流的金属材料,在礼仪祭祀领域无法与技术纯熟、产量巨大的青铜相比,在装饰层面也远不如玉、绿松石等宝石普及。马家塬所出的黄金制品既多且精,同时还在墓葬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这是中原诸国的墓葬中所未见的新情况。
图自《中华遗产》2023年2月 虽然墓主已成枯骨,但一如两千多年前其入葬时的场景——佩戴着金臂钏、金项饰、串绿松石耳坠、3条金带饰、金带钩等奢华装饰(图为部分文物原件,摄影/卡拉·蔡),他很有可能是西戎首领贵族。
大地湾遗址
甘肃黄土高原区史前遗址的杰出代表
大地湾遗址的复原沙盘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2月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位于甘肃东部黄土高原区天水市秦安县,1958年首次被发现。
在发现之初,大地湾遗址以中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大型建筑,中国最早的原始地面图画,以及大量的石器、骨器和精美陶器而著称。其出土的距今近8000年的宽带纹彩陶,揭开了中国彩陶雏形的神秘面纱,人类最初的审美情趣就诞生在这一抹红彩之中。
图自《中华遗产》2023年11月 弧边三角纹彩陶盆,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出土,腹部以黑色彩绘两两相对的弧边三角形纹饰。弧线、三角、圆点,均为庙底沟彩陶的经典元素。摄影/俄国庆
武山旋鼓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2月 摄影/关春明
天水市武山县古称豲(huán)道,在夏、商、周及春秋时期,为戎、羌部落的聚居区。
武山旋鼓俗称“羊皮鼓”、“点高山”,为椭圆的扇面,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形如团扇,也被称为“扇鼓”。鼓皮上绘有花纹图案或八卦图案,下置一柄,缀以梅花形铁环,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
每年农历四月开始,当地以村为单位,汇集四乡八村进行赛鼓活动。以粗犷豪放、剽悍威武著称的武山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