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近期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对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作出安排部署。甘肃,是一片文化沃土。延续1600余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如今,在新的时代,数字化赋能让敦煌文化从古老走向未来。
驼铃阵阵,羌笛悠悠。
三危山下、宕泉河边,莫高窟静静伫立。崖壁上735个石窟,历经千年沧桑,像一位满腹经纶的老人在暮年挣扎着他依稀可见的丝路文明,壁画和塑像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老化,莫高窟的保护陷入危机。
如何保护好这些壁画?这是摆在莫高窟人面前最紧要的问题。在莫高窟第55窟,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负责人带领着团队,熟练地运用壁画修复工具,除尘、注射加固剂,回贴、脱盐,经过一系列修复工艺,让千年壁画重焕光彩。
石窟壁画修复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难度巨大。修复壁画要遵循科学、争分夺秒。为了让修复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敦煌研究院打造了基于无损分析技术的壁画修复效果评价体系,运用热红外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数码显微镜等一系列技术,在充分掌握壁画工艺材料以及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实现对科学修复的量化评估。
在几代修复者的努力下,莫高窟壁画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一大批濒危壁画得以抢救。但如何更好提升游客体验感,满足人们对莫高窟的向往,敦煌研究院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探索。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球幕影院中,垂目的菩萨款款走来,婀娜的飞天几欲翱翔,洞窟壁画纤毫毕现。VR技术让九色鹿竟从壁画中“飞身而下”,跃然身边。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敦煌不再遥远。
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莫高窟人不断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努力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在开凿于初唐时期的341号窟里,数字采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莫高窟290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完成18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等,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
如今,“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面向全球上线和使用,已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与腾讯联合打造并上线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并发布“敦煌遗书数据库”,敦煌研究院2022年度全媒体平台浏览量达4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数字技术让敦煌得以永存,为世人带来了不朽、永恒的敦煌文化。
“莫高学堂”的研学课程打开了另一条让敦煌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国内外数十个城市共举办敦煌艺术展览80余次,开展“敦煌文化驿站”“敦煌文化守望者”等公益项目近800场次,通过多元方式向世界展示并推广了敦煌文化研究成果。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近几年,甘肃省不断推出《敦煌本纪》《再敦煌》《莫高学堂丛书》等一批以敦煌为题材的文艺精品,推进《又见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盛典》等经典演艺改版升级,让敦煌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古老的敦煌艺术正以多种方式走出石窟、走向世界,为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人类网络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莫高窟人始终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视为精神财富、作为核心动力,遵循“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向,孜孜不怠、奋楫笃行,在推动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道路上,运用巧思智慧,落子先手棋,绘就千年敦煌新画卷。
千年,离我们太过遥远,而莫高窟里的壁画和彩塑却让我们与历史有了对话。历史上,敦煌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友好交往的大繁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新的起点,“敦煌方案”让甘肃从文化资源大省迈向文化强省,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贡献甘肃力量。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