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当前位置:焦点资讯甘肃网 > 最新动态
张掖民乐:丝路田园有非遗 文化赋能新家园
发布时间:2024-07-31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位于张掖民乐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展览馆内的四坝文化展览馆,展览着中国年代最早的小麦标本。岁月流转数千年,在民乐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小麦的热爱依然如故,还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将麦秆做成麦秆画,让小麦元素多一份艺术表达。

7月29日上午,“网聚美好·‘乐’享民乐”2024“百家媒体看民乐”主题采访团走进民乐丝路田园综合体。在这里不仅有历史厚重的四坝文化,还有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以“文赋能建设美好新家园。

四坝文化是分布在河西走廊的一支青铜时代文化,因1948年首次发现在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距今3900~3500年之间。民乐县六坝镇发现的东灰山遗址作为四坝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在研究我国最早的麦类作物种植的源流及探索四坝文化的陶器制作和装饰、石器打制、青铜铸造、墓葬形制及四坝先民的社会习俗,经济形态等问题均具有独特作用,是四坝文化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并融合当地文化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方类型。与此遥相呼应的西灰山遗址,虽未经发掘,但据考古调查可知,与东灰山遗址性质相同,亦是四坝文化的代表遗存,反映了青铜时期陶器、石器制造和青铜器冶炼方式的延续和变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了展示这段悠久的历史文化,四坝文化展览馆运营而生,为丝路田园带来厚重文化。

“我们收了小麦,把小麦秸秆通过浸泡、碾压等多道程序压制扁平,然后染色用来制作麦秆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项目市级传承人孙秀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孙秀英的麦秆画工坊就在丝路田园综合体,在她一双巧手制作下,麦秆也成为一幅幅艺术品。

从最早的小麦到麦秆画的审美,在民乐,农耕文化的传承让艺术有了沃土。

艺术来源于生活,木塑画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苏永生的作画材料是木头碎屑,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在他手中成为色彩斑斓的画作。

苏永生说,他是20多年前开始研究木塑画,当时他们家有一幅祖上流传下来的画,原材料就是刨木头刨出的刨花,这些刨花通过排列组合成为好看的图案。根据这幅画的灵感,他开始用木屑作画,让不起眼的材料焕发新光彩。

在民乐,人们把刺绣做成宫灯,成为家庭装饰品。王氏宫灯挂件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沈凤英老人说,她从20岁就开始制作宫灯,如“巨龙腾飞”“连年有余”等宫灯寓意喜庆、吉祥,挂在家里讨个好彩头,很受村民欢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民乐还有民间绝技顶碗舞。顶碗舞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动作优美、技巧娴熟、起卧自如、舒展大方。舞者通过走、跳、站、跪、爬、滚、翻等许多高难度动作演练出各式造型,时而奔跳来回穿插,旋转如陀螺捻线,振臂似紫燕高飞,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

据《民乐县志》记载,顶碗舞最早为清乾隆年间民乐汤庄驻军梁军门的部队所流传。到后来,传承人汤贤才对顶碗舞逐步完善,在村上教会了许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顶碗舞趋于成熟。

民乐还有民乐宝卷、皮影、社火、秦腔等非遗文化,这些都在丝路田园综合体得到保护和传承。

由此,民乐丝路田园综合体不仅是锦绣田野,更是文化家园,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据了解,民乐丝路田园综合体位于民乐县六坝镇,规划面积3万亩,通过建设“五大板块”,聚力打造全市、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实现以镇带村、镇村联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更高水平良性互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如今文化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丝路田园综合体生机勃勃,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家在景区中,畅享大田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在文化赋能之下更加熠熠生辉。(文/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上一篇:走!看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人如何玩转“奥运会”
下一篇:共赏锅庄文化——中国锅庄之乡·碌曲第十届锅庄文化周活动在甘南州碌曲县举办
  • 15682827113
Copyright  ©  202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沈阳荣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辽ICP备2024028110号-3  技术支持:甘肃启航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407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辽网文(2024)2654-41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辽)字第02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