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有多少宝贝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06年至今,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凉迎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黄金时期,好消息纷至沓来:以泾川县西王母信俗、庄浪县“高抬”、华亭曲子戏等为代表的3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灵台灯盏头戏、灵台皇甫谧针灸术、庄浪马尾编荷包、崆峒区春官歌演唱、平凉剪纸、平凉纸织画技艺、崆峒派武术、崇信陇东民歌、安口陶瓷制作技艺等29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东皮影、陇东地坑民宅、泾川完颜氏族文化、崆峒道教音乐等170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1人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这个“五一”假日,崆峒古镇的非遗一条街热闹非凡,刚刚开业的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门口,一个精细秀美的马尾荷包吸引着群众的眼球;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精雕细琢的泥塑,周围陈列着安口砂器,旁边则是栩栩如生的平凉剪纸;二楼有酿醋、酿酒工艺和烧鸡、锅盔制作等手艺。馆内展品都是“实物+图片+简介”全景式陈列,赋予了陈展的趣味性,增强了参观的沉浸感。
在戏曲博物馆的皮影现场表演区,只见皮影戏艺人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棍演绎喜怒哀乐。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秦香莲、陈世美等皮影人物相继登场,幕布上的皮影活灵活现,形象栩栩如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叫好。“我小时候就爱看皮影,感觉又让我重回儿时的时光。刚才玩了一下皮影,这种体验好开心。”游客郭长路说。
而在戏曲博物馆另一侧一个70平方米可供游客体验的演出舞台,不少兴致盎然的游客纷纷跟着演员唱戏、合影、拍抖音、发朋友圈,忙得不亦乐乎。“看到了精彩的非遗戏曲演出,还参与到了其中,我觉得非常有趣,让我分外着迷。”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市民李小龙说。当非遗戏曲、皮影融合现场体验获得市民青睐,厚重的文化资源滋养了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分布在城乡的非遗传承人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独特的创意与巧思,让老技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同时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为了让非遗真正连接现代生活,平凉多措并举,通过建设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非遗一条街、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传统手工艺培训室等,让不同门类、多姿多彩的非遗技艺,拥有自己的“阵地”。这些非遗场所引导大众在亲身感悟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人们在参与非遗活动、体验非遗技艺、购买非遗产品的过程中,距离非遗更近了。
在非遗文化传播方面,平凉文旅部门可谓煞费苦心——通过线下线上多元化结合的方式,推出了“非遗进校园”“跟着大师学非遗”“跟着大师学剪纸”等互动性强、体验感丰富的活动。于是,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自己常去的崆峒古镇正有一场“崆峒笑谈”等非遗演出在上演;孩子所在的校园正在进行非遗技艺讲授;甚至自己常关注的平台,也正在进行一场非遗文化的直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它来自于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非遗工作者的努力,还有每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天然的亲近。在非遗保护进入新阶段的当下,平凉市文旅局将更加科学地、系统地管理好、保护好这些遗产,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