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讲坛当前位置:焦点资讯甘肃网 > 农科讲坛
定西岷县:传统村落里的“时光印记”
发布时间:2024-09-13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在岷县大地,传统村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和发扬着伟大的红色精神。古老的技艺、独特的民俗见证着人们的勤劳与智慧,红色精神的传承也从未被遗忘。在这里,传承非遗与发扬红色精神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独特的文化之魂和精神脊梁。

岷县古称岷州,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沧桑历程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里是定西市岷县清水镇清水村,无论是古色古香的院落,还是斑驳的墙面和青石阶梯,都显得年代感十足。屋檐下的木雕虽已褪色,但都透露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些老房子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展示,更是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崔雅智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谈及屋内镶嵌在门窗上的雕花等特色,她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走进清水镇铜铝铸造厂,一排排整齐的砂模排列有序,铜火盆、铜香炉、铜钟、铜柱基等砂模作品看似普通,却又充满着生命的张力。

铜铝翻砂铸造工艺是流传于岷县清水镇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铜铝制品要历经制作砂模型、雕刻图案、灌浆成形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技艺的敬畏。在这里,一代接一代的铸造工匠们,用古老的手工技艺锻造着悠久的铸造历史,让“中国手工翻砂铜铝铸造第一村”享誉天下。

在铜铝制品的制作流程中,模型的制作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基础。匠人们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图纸,精心挑选细腻均匀的砂土,通过手工堆砌、雕刻,逐步塑造出器物的雏形。

当炽热的金属溶液缓缓注入模具那一刻,砂与火、冷与热、刚与柔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模具中的金属逐渐冷却凝固,最终脱模而出,成为一件件精美的铜铝制品。这一刻,所有的努力与期待都化作了眼前的实物。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品,更是匠人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根据这项工艺制作的铜铝带锅、铜火盆、铜香炉、铜钟、铜柱基等日常用品,产品主要销往西藏、四川、青海,出口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

一件件铜铝制品,都是时光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一代代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接力与弘扬。在岷县被传承发扬的,还有厚重的红色基因。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遗址,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时间的脉络上,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过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在达拉梁战斗后,毛泽东的心情一扫阴霾,酝酿并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

岷县麻子川镇漩窝村,这个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区的自然村,宛如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重要休整点。

旋窝村是个回汉混居村,为此红军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同时开展了扩红建政、筹集粮款等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给淳朴厚实的岷县人民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离开旋窝村后,红军又在岷县其他几个村子落脚。在岷县,群众为红军筹集捐献了200多万公斤粮食和大批军需物资,岷县3000多名英雄儿女加入了红军,为红军继续北上打下了基础。

这些年,岷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工作,将红色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展示革命遗址、体验红色文化等方式,让游客在游览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红色旅游的兴起,不仅为传统村落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村民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非遗文化如同一座座宝藏,等待着我们不断去挖掘、传承和创新。而红色精神则是我们前行的灯塔,照亮我们新时代的征程。在传承非遗与发扬红色精神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努力与坚守。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与红色精神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独特而持久的力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营造之美 自在乡村|甘肃·“百年藏寨 九色甘南”探秘之旅
  • 15682827113
Copyright  ©  202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沈阳荣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辽ICP备2024028110号-3  技术支持:甘肃启航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407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辽网文(2024)2654-41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辽)字第02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