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要闻当前位置:焦点资讯甘肃网 > 全省要闻
庆阳:传承指尖技艺 绣出指尖经济
发布时间:2023-10-24  来源:

传承指尖技艺,绣出指尖经济。

庆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灿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上千年传承历史的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庆阳市多年来重点打造的文化名片,其不仅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更是不断“出圈”的热门商品。一代代的绣娘们在传承指尖技艺的同时,用巧手绣出指尖经济,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今年58岁的刘兰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正在和绣娘绣制一批新设计的造型香包。

“8岁学针线,12岁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这首庆阳民谣,是刘兰芳成长的写照。多年来,她用一双巧手坚守着世代传承的香包绣制技艺。

香包也叫香囊,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庆阳是中医鼻岐伯的故里。上古时期,为了防疫驱瘟,岐伯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药袋,人们随身佩戴,以达到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庆阳地区是我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蚕桑业起源地之一,在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中,刺绣成为最重要的“女红”之一,妇女们把花鸟鱼虫等鲜活的生活素材绣在荷包上,然后把药袋装入其中,佩戴到家人身上。

香包需随身佩戴,取其芬芳,既防疫驱瘟,又可作装饰,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香包文化延续了下来。

这首陇东民歌《绣荷包》,在庆阳广为流传。一枚针、一把线、一块布,妇女们把神奇美丽的传说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绣进了自己的香包里。庆阳香包用的布料以丝绸和彩布为主,线穗都是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针法多达80多种,针工细密,其中最有名、最古老的针法叫作“绌绌”(chū chū),也被称为藏针绣。

一针一线,包揽天下。庆阳香包的造型与图案简单质朴,内容丰富,天地万物皆可入画,不求形象,只求神似,看似随心,实则寓意深刻。从大量的庆阳香包原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龙不像龙、凤不像凤,几种不同的花草可以盛开在一起,甚至一个人头的前后左右都有鼻子、眼睛、嘴巴。这种夸张的意象造型在色彩、透视、解剖上都呈现出一种不合理性,而恰恰是这种不合理,才构成了香包作为民间艺术独有的审美观念。就这样,在数千年的延续中,香包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功能和情感。

展示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现在的香包造型更多样、材质更丰富,填充物类别更多,使用场合也更多元,其中蕴含的驱邪纳福、吉祥平安之意,从古至今连续不断。一代又一代民间手艺人从“传承”到“热爱”,让庆阳香包越来越“香”。

耳濡目染的热爱让赵丽珺一直坚守在刺绣“香包”传承这条道路上,自2002年,当地举办了首届香包节,她看到了香包刺绣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着手发展香包刺绣产业,成立合作社,将提前打样好的香包图分发给村里的妇女和老人,再进行加工制作,然后回收并销售,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生产。

为了在香包刺绣创作中形成独有的风格,多年来,赵丽珺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最佳结合点,严把原料采购、生产工序、填充物及图案设计每个流程的关口,让香包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绣制香包这项民俗文化的“非遗”手艺,像赵丽珺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实现了向新型手工艺人的转型,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八零后的任艳艳,自幼学习刺绣技艺,是庆阳香包绣制的“新一代”传承人。2019年,任艳艳申请了“妙丽香”品牌商标,开设“非遗”手艺培训班60多期,直接培训学员1万多人,并依靠“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集中订单、分散制作、最后定型,直接带动3000多名村民从事香包、刺绣等产品加工,使他们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小香包,大产业。近年来,庆阳市围绕香包等民俗产品深度挖掘、深入开发,成立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联合研发民俗文化新产品500多件;同时举办香包节、艺术节、展销推介会等,为香包刺绣产业的发展提供研学展销平台。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庆阳市一批香包产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形成文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目前,当地发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190家,年产香包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庆阳香包不仅是集精神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的文化珍品,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实物印证。千姿百态的香包表达着人们祈求福寿平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当下,庆阳香包绣制技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元素,走入了日常生活,走向了更大的舞台,香飘世界,绽放光彩。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上一篇:​大地打翻了颜料盒,被临夏秋天的美惊艳到了!
下一篇:平凉庄浪:纵深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加快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 15682827113
Copyright  ©  202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沈阳荣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辽ICP备2024028110号-3  技术支持:甘肃启航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407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辽网文(2024)2654-41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辽)字第02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