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当前位置:焦点资讯甘肃网 > 旅游指南
《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在丝路万千气象中,绘就多彩的非遗长卷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微游甘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草原之上,鼓声渐起。盛装鼓手自四方汇聚,鼓点仿佛大地的心跳在辽阔天地间回荡。鼓槌起落间,草原的辽阔与舞动的热烈交织成恢宏的画面,非遗的力量在此刻化作人与自然同频的乐章。《非遗里的中国》再启新篇,便将目光落在了甘肃,落在了丝绸之路与黄河文明共同滋养的独特坐标,以纵深的非遗项目展开一部承载厚重文明与现实活力的文化长卷。节目既呈现甘肃非遗技艺的丰富多样,也展现非遗与当下生活、现代产业的深度对话,彰显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在文明与地理的交汇处, 展开非遗的辽阔图景

甘肃篇以厚重的地理与文明意涵,为节目定下基调。从开场的兰州太平鼓,到草原上的壮丽锅庄舞,节目以恢宏的场景与开阔的视野,将观众带入甘肃的广袤天地中。

这种场景选择背后,是文明纵深的叙事。兰州太平鼓铿锵击响,展现出西北的豪迈气势;华锐藏族民歌在草原长调中延展,传递出民族情感的悠远与辽阔。尤其是临潭万人扯绳赛的恢宏场景,一根长达1808米、重达16.8吨的巨绳牵动数十万人,既再现了600余年的民俗传统,也呈现出凝聚力与集体精神的壮丽画卷。在这样的讲述中,非遗不再只是“孤立的项目”,而是与地理、历史、民族共同构成的文化景观。

节目的镜头穿越河谷草原、雪山大漠,将“看见非遗”转化为“看见地方、看见人群、看见精神”的过程。甘肃的非遗因其地理位置而天然带有丝路气质:敦煌古代舞蹈以壁画中独特的“三道弯”体态为核心特征,折射出中原、西域、印度文化的交融;裕固族服饰中嵌入的珊瑚、海贝等饰件,则见证了丝路商贸的流动与开放。

因此,甘肃篇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展示,更是一次文明纵深的回望。它把观众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坐标系,让非遗成为理解丝路精神与黄河文明的重要切口。

二、 从日常烟火到舞台新生, 激活非遗融入生活的多元路径 

甘肃篇不仅展示技艺之美,更着力凸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节目中,“活态传承”成为核心关键词:它不是停留在展演,而是通过创意、产业与消费场景,推动非遗走进日常,回应观众对于文化的现实需求。

最具代表性的是尕海镇中心小学的少年锅庄舞。教师完代贡将街舞与锅庄融合,带领十余名少年表演“街舞锅庄”,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十亿。少年们因锅庄走出大山、走向北京,登上更广阔的舞台。节目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非遗如何改变个人命运,也传递出年轻一代对传统的再创造。在这种青春表达中,非遗不再是遥远的技艺,而是可以和当下潮流共振的文化符号。

在美食与生活场景中,节目同样凸显非遗的“日常性”。兰州牛肉面不仅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精致标准走向世界,也通过多样面型的互动展示,成为观众可感可触的文化符号。罐罐茶在火塘边熬煮的慢与浓,传递着甘肃乡土的生活哲学。陇中十三花宴席则通过四碗一锅子的热气腾腾,展现了宴席中的团圆意象和礼俗精神。这些日常烟火,不仅构成了人们熟悉的生活景象,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节目特别设计的互动街区环节,也让非遗真正实现从展陈到体验的转型。观众可以在庆阳香包工坊里,挑选寓意不同的香包互赠,体验传统刺绣如何走进数字化与产业化的新路径。通过这些互动设计,节目让非遗成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文化空间,也以此回应了非遗在当代语境中的多重价值。

三、透过匠心与故事, 勾勒非遗里的精神脉络

如果说恢宏的场景与多样的技艺构成了甘肃篇的外在图景,那么人物与故事则勾勒出非遗更深的精神脉络。节目把镜头对准传承者的日常与坚守,展现他们在漫长岁月中的责任与执着。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使非遗从技艺的传习升华为精神的信念,从生活的劳作延展为文化的延续。

在崆峒山,90岁的岳起中与87岁的张炜英夫妇,十余年来坚持义务开班,培养了数百名学子,力图传承崆峒派武术。这种坚守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承载,让观众看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热望。类似的故事在节目中并不罕见,它们构成了非遗最深处的人文注脚。

在敦煌,“敦煌守护人”群像出现了,她们以毕生心力守护壁画与石窟,延续文明的薪火。节目通过对她们的讲述与作品的呈现,让观众体会到“不褪色”的不仅是矿物颜料的稳定,更是守护者代代接力的信念与坚韧。与此同时,刘兰芳缝制的庆阳香包,马尕主麻锻制的保安族腰刀,姜有秀织造的褐子……每一位传承人的身影,都是甘肃非遗的精神缩影。

这些人物故事让观众意识到:非遗之所以动人,并不仅仅因为技艺本身的精巧与独特,更在于技艺背后凝聚着生命力、信念与情感。非遗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付出与坚守,既书写在传承技艺的双手之上,也镌刻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正是这种与普通人生活紧密相连的状态,让非遗在平凡中获得持久的力量,在人与技艺长久的互动中,非遗不仅得以延续,更不断焕发新的意义与活力。

《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以恢宏的空间布局与鲜活的故事表达,串联起丝路文明、黄河文化与西北风情的多重维度。从万人拔河的集体力量,到敦煌壁画的守护精神,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到薄如纸的夜光杯雕,节目以思想、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创新,展现了非遗的当代活力与深厚底蕴。《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不仅是对甘肃文化的深情礼赞,也为新时代非遗传播提供了一份兼具温度与厚度的鲜活答卷。

上一篇:如意甘肃 山河共秀 | 2025年文旅创作者大会启幕在即,三日后,邀您共赴精彩!
下一篇:国际传播优秀案例!天水麻辣烫入选
  • 15682827113
Copyright  ©  202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沈阳荣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辽ICP备2024028110号-3  技术支持:甘肃启航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407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辽网文(2024)2654-41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辽)字第02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