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的风,混着红绸暖与新人甜。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的集体婚礼上,百对新人的笑靥比阳光更亮。广场上飘荡的乞巧歌声里,见证着不同爱情轨迹的新人在故乡重逢,他们带着对简约生活的约定,将乞巧节的古老浪漫,酿成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滋味。
“传承乞巧美德,不慕奢华;践行文明新风,简约不失真情。以爱为基,互敬互爱;以家为责,共担风雨。”新人集体宣誓的誓词里,每一句都是对文明新风的呼应。
“执手一生,不负天地,不负彼此。”新人张凡和孟亚东望着彼此,话音微颤。台下两家父母正凑在一起看老照片,泛黄的初中毕业照上,穿校服的两个身影远远望着彼此。
这对在西安承包食堂的小夫妻,注重实用而非传统婚礼习俗。“我们俩日子早揉成一团面,分不出你我。”新娘张凡笑着说,“能一起蒸包子、算账目,这比啥都实在。”
两人老家都在西和县十里镇,骑电动车五分钟就能到,彼此知根知底。双方父母都为小家庭准备了点儿启动资金,“现在县里都提倡婚事简办,日子是你们的,我们只添福气不添负担。”
走下台时,张凡悄悄拽了拽孟亚东的衣袖,望着周围同样笑意盈盈的新人,眼里闪着光:“你看啊,这么多对新人都跟咱一样,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这日子才叫实在。”
场边的李阿姨看着一对对新人,忍不住感慨,“幸福不在排场,而在相互扶持。这些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好日子不是比出来的,是过出来的。”
这份“过好日子”的智慧,恰与西和的乞巧文化一脉相承。作为乞巧文化发源地,这里的姑娘自古就盼着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的乞巧节,她们祭拜“巧娘娘”,求聪慧、求良缘,盼的正是踏实安稳的生活。
而如今,从“巧娘娘祈福”到“集体婚礼倡新风”,西和人把老祖宗勤俭向善的美德继承下来,融进了现代生活里,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近年来,西和县创新“12345”工作法,给婚丧事宜立了“硬杠杆”——彩礼最高不超过8万元,喜宴不超过20桌,丧事办理不超3天。全县累计为群众减少各类人情开支约40%,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同时,重点打造3个移风易俗示范村,通过健全部门联动、积分激励等多项机制,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并通过短视频、微短剧、“板凳会”等宣传形式,让移风易俗的新风不断深入人心。
王宁宁笑起来时,眼里像落了星星。这个在福州做质量工程师的西和姑娘,和同行业在上海打拼的郭良超,用五年异地恋攒下了厚厚一沓高铁票。
她的母亲在县妇联工作,一听到今年有集体婚礼,就赶紧劝女儿回来参加,“乞巧节求的不是金贵,是姑娘有主见、敢担当,这才是西和姑娘的样子。”
郭良超的父母专门从河南赶来,得知婚礼线上直播,郭良超母亲笑着说,“全国都在看西和的新模样,说儿媳妇是西和的,我在姐妹们跟前腰杆都直。”
在晚霞湖畔巡游时,王宁宁望着湖边巧娘娘的雕塑,对郭良超说,“在西和儿女心里,巧娘娘是灵巧的象征,是日子和美的盼头。咱俩这跨省的情分,就盼着能沾沾她的‘巧气’,过好我们的小日子。”
远处传来乞巧歌声,“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如今歌声添了新意。以前姑娘们求“嫁个好人家”,现在盼“遇个对的人”。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踏实日子的向往。
就像晚霞湖的水,既映着千年乞巧月光,也盛着今天年轻人的笑。原来非遗从不是老古董,早把“幸福”密码藏在“巧”字里:巧在珍惜,巧在理解,巧在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模样。